[引言] 许多人喜欢喝茶,茶里面有很多故事,很多门道。那么到底什么是茶道?很多茶友深谙其道,部分茶友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多茶友大概心里明白但却说不完整说不清楚。如果您阅读了这篇头条文章,就会明白中国茶道有哪些内容;如果您从事茶业经营与茶有关的工作,相信这篇文章您会收藏起来。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自古以来,茶为国饮。丰富生动的中国茶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篇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中国茶道的研究探讨渐成热潮。其中比较具有权威性的,首推中国当代“茶学泰斗”、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归纳提出中国茶德之“廉、美、和、敬”,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茶文化浅议》,原载《文化交流》1990年第2期)。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先生《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原载《中国茶叶》1990年第6期)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予以表述。《中国茶文化》作者陈香白先生还提出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即中国茶道涵盖“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核心思想是“和”(天和、地和、人和),香港叶惠民先生认同“和睦清心”亦即茶道核心,台湾林荆南先生将茶道精神概括为“茶道四义——美律、健康、养性、明伦”。
随着新媒体的逐渐兴盛,网络茶叙茶谈应和者众,多见关注养生、修性、证道,间或茶商广告。传闻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四规”,朝韩茶道以“清、敬、和、乐”为“四体”,网间茶语更趋热议中国茶道,诸如“茶道‘四谛’——和、静、怡、真”,“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等,散见于博客、微信、头条、抖音等网络传播平台。
举凡茶人茶客,都对中国茶道有着各自的心得见解。上述列举诸多有关中国茶道文化的体验总结、研究归纳,都是各位茶家喜茶爱茶、享茶用茶、研茶习茶、供茶奉茶的高度概括和美好体现,示茶美茶和而不同,茶情茶意溢于言表。
然而,中国茶学界至今尚未形成具有高度专业性和较强认同感的“中国茶道”定义及其解说。有关“中国茶道”的概括提炼,尚需精准勘察中国茶道文化样本,精致探察中国茶道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予以逻辑标引和美学解读,提升“中国茶道”定义阐述的逻辑哲理性和诗意美学型,进而科学构筑当代中国茶道思想体系,传承引领当代中国茶道文化建设。
“茶道”作为一个名词词组,在中文语法上属于“偏正结构”,前面的名词“茶”是“修饰(限定)词”,后面的名词“道”是“中心词”,在词组“茶道”中,“茶”修饰、制约“道”,所谓茶道也可以说是以茶问道、以茶证道,同时也是以道识茶、以道品茶。在这里“道”的含义,是具有规序化规律性的系统化体系和机理。“茶道”的词义,意为茶之生态业态呈现的茶界规约律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章法,其中因为人类的体验参悟,生发出来并且升华成为制茶、用茶、事茶、美茶的情思、情韵、情致和情怀。而人们感悟茶道,参透茶道,运行茶道,则应“取道”茶道之逻辑路由,方能得道也!
“中国茶道”作为一个“名词(复合词组)概念”,其逻辑属性当然包括“内涵”和“外延”两大部分。如何认识中国茶道,怎样破解中国茶道具有的、特有的、应有的定义属性密码,这就需要我们“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地透过现象(外延)看清本质(内涵),方能洞察知悉中国茶道的原形原貌和原汁原味。
让我们检阅“中国茶道的文化外延”,巡察“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展开中国茶道的思想之旅。
一、中国茶道的文化外延
考察中国茶道文化本体,我们发现“中国茶道”主要包括“茶史、茶典、茶植、茶品、茶具、茶艺、茶礼”等七大组成部分——这就是逻辑意义上的中国茶道文化外延。也就是说,中国茶史,中国茶典,中国茶植,中国茶品,中国茶具,中国茶艺,中国茶礼,组合成为中国茶道的七大要件,且待我们一一道来。
(一)中国茶史,亘古飘香。
中国茶史,是中国农事、农艺、农学发展过程中孕育成长起来的中国茶事、茶艺、茶学——以茶为媒以茶为体,弘扬天道、地理、人文、技艺的历史记录。
迄今发现世界最早的茶叶实物,出自中国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阳陵。上溯远古时期,“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氏野外釜锅煮水,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于是水色微黄,入口生津解渴、提神醒脑,神农判断可作药饮。《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自从发现天然“荼草”即茶叶的有用性,中华茶道由此滥觞。
茶史早期已经出现茶叶作为货物交换,早在《诗经》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茶趣吟咏,战国时期已有饮茶习俗,汉代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晋隋民众普遍饮茶,唐代茶业兴隆,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民间待客敬茶,“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赐茶等,《辽史》就有朝仪“行茶”的大量记载。此后从宫廷到民间,中华茶艺蔚然成风。中国茶叶经古代陆海丝绸之路远播海外,深受亚欧民众喜爱,尤其风靡日本、朝鲜。华夏茶史,誉满神州。中华茶道,香溢天下。
(二)中国茶典,瑰丽华章。
中国历代传统茶学专著,是中华前人留给后世的珍贵文献典藏。汉代王褒所撰《僮约》中“烹荼尽具”、“武阳买茶”的描述,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茶趣佳话。
茶学经典,首推《茶经》。唐代陆羽著述《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期、最完整、最全面的第一部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陆羽成为中国茶道奠基人,史称“茶圣”。茶圣足迹遍及各大茶区,详细收集彼时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考察经验,对唐及之前历代茶叶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作出详尽阐述,形成《茶经》三卷,内容分为“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部分,堪称专注茶叶历史源流、发展现状、制作技术、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划时代茶书,对于推动中国农艺茶道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茶学经典,再举《茶录》。宋代蔡襄撰著《茶录》分述两篇,上篇分为“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熁盏,点茶”十目,下篇分为“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全书主要论述茶汤品质、烹饮方法、器具使用,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茶录》进贡朝廷,勒石传世,被译为英法日语等版本,对日本茶道和世界茶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古代茶学专著文献璀璨夺目,除了上述《茶经》《茶录》两部巨著之外,还有诸如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宋徽宗《大观茶论》、黄儒《品茶要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茶具图赞》,明朱权《茶谱》、顾元庆《茶谱》、屠隆《茶说》、许次纾《茶疏》、程用宾《茶录》、冯时可《茶录》、闻龙《茶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和《洞山岕茶系》,清刘源长《茶史》、余怀《茶史补》、冒襄《岕茶汇钞》、震钧《茶说》等。茶艺文献还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文史志等多有涉猎。中华茶典,洋洋大观。中华茶道,世代流芳。
(三)中国茶植,天竞地择。
茶道之论,当需“寻根问树”,这是天人合一思想荷载茶道的题中应有之义。遒劲多姿、生机勃勃的茶树植物,是大自然赐予中华儿女的天宝物华。
当代茶学界普遍认为古代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位于中国川滇地区,早期尤以巴蜀为盛。中国野生茶树多个集中分布区主要集结在北纬30°以南,尤以北纬25°附近居多,并沿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已经发现的中国野生大茶树,其树龄之长,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称誉世界之最。有的现存野生大茶树树龄接近3千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云南思茅澜沧邦葳野生茶树(树龄1000多年,高度12米,因其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杂交而成“过渡型野生茶树”)。
中国茶树一般按树型品种、叶片大小和发芽迟早三个主要性状,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分类,树型主要以自然植株高度分枝习性,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第二级分类,叶片主要以成熟叶片长度以及宽度,分为特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第三级分类,发芽主要以头轮营养芽即越冬营养芽开采期,分为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
中国地大物博,茶树遍布中华沃野,形成了4个一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四大茶区之下各自拥有数十个二级茶区,三级茶区茶树遍及茶域县市乡镇村寨。自然界在古老广袤的华夏大地馈赠了型属品种繁多的茶树,勤劳智慧的茶农先民在感恩茶植风物的同时探索科学改良,长期以来培育抗寒性强、变种优异的茶树品类不胜枚举。天地造化,“厚德载树”。中国茶道,自然蕴蓄。
(四)中国茶品,一叶争芳。
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的中国茶品,大致涵盖“红绿黄黑白乌”六大类别(参见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分类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类)。
绿茶,包括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晒青绿茶(川青、滇青、陕青等),蒸青绿茶(煎茶、玉露等);
红茶,分为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工夫红茶(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矮脚乌龙等),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阿里山高山茶包括阿里山青心乌龙茶和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白茶,分为白芽茶(主要指银针等),白叶茶(主要指白牡丹、贡眉等);
黄茶,分为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黑茶,分为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滇桂黑茶(六堡茶等),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大批量、多种类、品牌化的中华茶品。诸如蒙顶甘露(茶中故旧,名茶先驱)、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六安瓜片、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大红袍、祁门红茶、都匀毛尖、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福建银针、福建云茶、恩施玉露、云南普洱、崂山绿茶、日照绿茶、苏州茉莉花茶等等,不胜枚举。五洲四海,名茶远扬。中国茶道,品性璀璨。
(五)中国茶具,天工开物。
一器成名只为茗,天工开物最喜茶。饮茶生活至优至美,除了一看茶叶水质,二看工艺火候,还要三看茶器茶具。饮茶用器过程,也是全程享受制汤风华的心情绽放。
茶具按材质可分为陶土茶具、瓷质茶具、竹木茶具、玻璃茶具等。其中最具代表性、制作工艺最为精湛的陶土茶具,首推“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宜兴紫砂壶。陆羽在《茶经》中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类似标准化茶具系列,唐后茶具制造基本以此为范本。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载录12种基本茶具,晚宋之后基本茶具器形大体相仿延续至今。
中国茶具林林总总,通常有茶盘、茶托、茶杯、茶碗、茶漏、茶则、茶挟、茶针、茶刀、茶巾、茶船、茶海、茶匙、茶荷、茶碟、壶承、承盖、茶洗、备水器、煮水器、茶叶罐等等。自古以来茶界素称“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足见器具对于饮茶的重要程度。
精工雅致的茶具,可以营构心仪的饮茶场景,展示茶人的审美情趣,更好地展现精美绝伦的茶艺,令茶饮更有仪式感。茶遇好器,妙不可言。中国茶道,器识非凡。
(六)中国茶艺,精妙唯美。
茶艺通常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制作茶叶的技艺,二是泡制茶汤的功艺,三是布置茶座的匠艺。
摘取茶树嫩叶在阳光下晒干之后,通过不同的制茶技艺,形成不同种类茶品之茶性。发酵和烘焙,通常是制茶工艺的两大关键。不发酵的茶叶茶汤碧绿或绿中泛黄,伴有时鲜蔬香。发酵的茶叶随发酵程度不同,汤色一般金黄过渡渐变红色(浅红、橘红、朱红、赤红)褐色,发酵愈多颜色愈深,香气也因发酵多寡而从叶香变为花香、果香或麦芽糖香等。茶叶烘焙需要拿捏茶叶湿度,把控烘焙温度时长,讲究蒸茶步骤辉锅手法,方能提香出色。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茶农针对不同茶叶,摸索积累了丰富的采撷加工技艺,确保茶品优质,国色生香。
泡制茶汤重在选茗、择水、烹沏、用器,水质茶量相应配比,入水之前择处投茶,煮茶点茶各得要领,温杯醒茶各显奇妙,控温回水各有招数。“一泡二沸”,“凤凰三点头”,甚至连杯盖的开合度都关乎汤色口味,娴熟独到的茶艺手法,生成茶性极致的茶色茶味。
喝茶是一种雅致情趣,品的是雅韵,尝的是情调,这就关联茶座场景设计艺术氛围,富有格调的茶器铺陈和赏心悦目的茶室空间更添茶情。清风、云舒、明月、斜阳、竹秀、梅开、雨滴、雷动、雪霁、雾岚,置身自然观象、空间视觉的茶饮情境,无论是晨昼念茶,午后小憩,夜幕共语,抑或江畔松石,林间听溪,市井茶坊,庄户茶寮,最是小桥堰岸,亭台水榭,书房画舫,琴棋浅弄……有茶自景象来,不亦乐乎?!
中国茶品、茶汤、茶座的品质制造、工艺创造和心境营造,诱人以茶发情,以茶养性,以茶通灵。茶艺工美,心情荡漾。中国茶道,出神入化。
(七)中国茶礼,情韵万方。
中华茶礼,不仅茶中有礼,而且礼中有茶。
中国自古以来礼制发达,无论宫廷草舍,居家务外,旅途营帐,日常社交,茶叙茶事融入到社会礼序之中。许多传统礼仪诸如冠礼﹑婚礼﹑葬礼﹑祭礼﹑乡礼、相见礼等日常礼秩程序,其中往往都有茶饮环节,类似订亲端奉“订亲茶”,拜师敬献“拜师茶”,立夏亲邻“七家茶”,即为姻亲、尊师、睦邻礼遇之以茶示礼。如今灵活多样的“茶话会”,成为礼宾待客的浓缩精简版。现代社交移风易俗,更重礼中有茶,茶礼情浓。
至于茶中有礼,茶人更有深感。自古以来东土西域南国北疆中原各地礼茶缤纷,崇礼尚茶美传天下。缘由茶树“移植则不复生”,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把茶树视为缔结姻缘、同心不移的象征,婚宴常见的“新娘茶”“金枣茶”“敬拜茶”等茶礼,全国城乡广为流传。许多地方的婚姻礼仪都有“三茶六礼”之称。“三茶”即为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花烛夜的“合茶”。“六礼”在不同地域有着大同小异的礼仪版本,约定俗成多见于“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茶谈)”六项礼序,并且不限于婚宴场合向着众多社交场景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和而不同的“三茶六礼”等等,茶礼尽显“杯杯有礼”,古往今来人们以茶为媒、以茶传情。中国茶道,“礼尚茶来”。
流连穿梭于中国茶史、茶典、茶植、茶品、茶具、茶艺、茶礼的壮丽景象,美轮美奂,美不胜收。茶史、茶典、茶植、茶品、茶具、茶艺、茶礼,作为中国茶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中国茶道文化外延的壮观阵容,使得中国茶道具有自然的生态滋养和社会的流风熏陶,具有亮丽的历史丰华和厚重的文化积聚,具有浓郁的民族情韵和美好的生活旋律,从而津润诞育着、锤炼洗礼着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二、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逻辑学的经验常识告诉我们,概念的外延哺育内涵,概念的内涵则反哺外延。概念的外延是具体的、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结构属性的外在显现。这就如同茶史、茶典、茶植、茶品、茶具、茶艺、茶礼对于中国茶道的外在呈示。而概念的内涵则是抽象的、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特定属性的内在揭示,是通过对于外延的认识观照之后领会领悟的精神启迪和思想成果。这就如同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之于中国茶道的深度诠释。与此同时,人们内心深处涌流的中国茶道的精神智源,成为系统性铺设构筑中国茶道文化“外景”的特供给养。
我们通过逻辑透视,明晰中国茶道文化外延与中国茶道精神内涵的各自不同及其相互作用,目的在于强化中国茶道科学考察工作的科研路径和学术导航,确认茶道内涵是抽象的但却是绝对存在的感知感悟,是人们对于茶道系统的深度认识。茶道精神内涵不是表面的表层的,而是里面的深层的,是思想探索茶道内隐深处而获知的精神结晶。文化外延负责通知我们中国茶道的外设样貌,而经过文化外延的外围考察之后继续深度考研生发的精神内涵,则负责通达我们中国茶道的内置性状——亦即人茶相遇而引发的人们不约而同的茶之心语暨和而不同的茶之心态。
那么,我们心心念念的中国茶道心灵地带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内涵,且待我们随后娓娓道来。
(一)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之一——和合
所谓“和合”,发端于中国传统哲学“和合观”。中国茶道的“和合”理念,其“和”意为和善、和顺、和谐、和美,其“合”意为复合、融合、契合、化合。自古以来“和合”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茶道文化。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要体现,是中国文化价值最完美的主体展现。中华民族的“和合”理想世代承袭,古往今来的“和合”善举,孜孜以求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群体人际与个体身心,地域文化与多元文明的和美共生、和谐共处、和顺共荣,融合、契合成为壮丽的生命生产生活运动。中国茶道守正清源,既沐浴和合思想雨露,又加载和合人道光辉,经过茶风茶味茶性茶状的茶式浸润和阐释,和合之道衍生成为中国茶道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茶道,是天道地理人文技艺之茶化“中和”,也是风土人情社会交往的茶际“调和”;是茶史、茶典、茶植、茶品、茶具、茶艺、茶礼之茶性“趋合”,也是审美意趣人生镜像的茶情“作合”。和合基因出乎天赐珍叶灵芽,入乎心得沁色茶汤,中国茶道发展过程中的全部茶音茶讯茶事茶务,皆由茶者“天人合一”的思想情怀予以引领,酝酿发育成为既有哲学人文气质又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和合茶道。
(二)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之二——礼敬
礼,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基调。礼数周全的华夏民风,厚载真切的淳朴敬意,所谓“礼敬”即以合于礼仪的心迹举动表示尊崇之情。中国茶道心仪地、卓越地嫁接并且丰富了中华礼敬文化,以茶中有礼、礼中有茶的礼仪茶情,升华为与人友善、待人美好、以礼致敬的真诚信厚品格。
随着茶艺越来越美化美育进入日常社交商务场景,以茶礼宾的礼制化,成为茶道礼敬的经典写照。古传“三茶六礼”,今开“一茗十法”:“一法烫杯,二法赏茶,三法投茶,四法冲水,五法闷茶,六法敬茶,七法闻香,八法品茶,九法回味,十法谢茶”,彬彬有礼,艺高示敬。无数痴茶迷茶追茶捧茶之人,怀着对自然恩泽的敬畏,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对中国茶道的敬羡,对祖先遗产的敬重,对美好人生的敬慕,在得茶享茶过程中表达恭敬尊长、谦敬贤达、谢敬友亲的崇礼敦敬情怀。在达礼致敬的同时,礼敬的人们共享分享以茶献礼的人间美好。
(三)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之三——养性
修身修心,养生养性,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大同取向,是勤劳智慧的中华先辈世代相传的康养功夫。修身养生的高级形态,则是修心养性。古人非常推崇“一身显正气,两袖清白风,三分傲霜骨,四时工学勤,五谷粗淡香,六神常安宁,七情守规度,八方结缘因,九怀不懈志,十足和善心”这般守正平凡开怀笃定的心态,长辈们总是叮嘱告诫后人,要把先贤美德才情内化为自身习性功力,做到饮食有度,起居有序,生活知足,乐观豁达,和气合群,勤奋刻苦,不屈不馁,淡泊致远,通过自我修炼达到自我完善身心完美。修心达于养性,乃是生命之旅的最佳境界。
犹如天道酬茶,聪颖睿智的茶人在茶席茶品茶盏茶汤之间,发现了修心达于养性的优选载体——中国茶道,同时把为人处事“自处超然,处人蔼然;从事欣然,无事修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思之坦然,为之善然”的养性古训寓于寻常茶饮茶思之中。中国茶道历经数千年栉风沐雨,孵化发育养性能效,作用于修养身心涵养秉性,悉心赏析茶性焕发的养性密码,注重通过“人茶通话”调谐自我省察,陶冶与自然生态、客观规律、社会情势、时代潮流磨合兼容的道德情操和品格性情,完美地、细密地、动情地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养性”风潮。
(四)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之四——清流
所谓“清流”,原意为清澈的流水,古时引申为品行高洁,高风亮节。如果说茶道“养性”侧重负责自助修养,那么茶道“清流”则侧重负责彰显品德。中国茶道从“养性”的自我养护,发展到“清流”的高品流风,堪称茶道精神社会化进步的卓著升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凡人难免物欲所困、名利所累、情感而烦、琐事而恼,世间常有歪门邪道、卑鄙龌龊、负心缺德、贪赃枉法、宵小得逞。红尘喧嚣之际,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国茶道精神好似一股世间清流,心如明镜,灵朗气清,厚德载茶,择善从流。
品性高雅的茶人,往往怀有一泓“思想清澄,流年清洁”的心灵清流——清白做人,流惠做事。这既是人性的底线,又是人生的航标。喜茶习茶者即使身处“江湖”也不忘践行侠义,纵然隐迹街市更深知躲得清静,深谙从茶情茶景茶风茶味中品味育化清流之道,谨记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戒律,将清淳仁爱、正直阳光、贬恶褒善、扶贫携弱、责任担当的人间美德化纳大道,不仅潜心在茶桌上放映一方净土,而且力求在社会上播送人间正道。从茶道清流中来,到清流茶道中去,激浊扬清玉壶冰清,方得好茶;善从贤达酝藉风流,方显人品。在茶艺流风和时代流脉中,洗礼分享中国茶性之人文清流,向社会广告积极的导向能量,茶润心清,风雅逸流。通清流者,识茶道;奉茶道者,行清流!
(五)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之五——悦来
所谓“悦来”,语出孔子“近者悦,远者来”。爱茶的人们无论是领受茶史、茶典、茶植、茶品、茶具、茶艺、茶礼的文化含量,或者是感受烫杯、赏茶、投茶、冲水、闷茶、敬茶、闻香、品茶、回味、谢茶的茶艺美仪,无不体现出、无不显影为“悦由心生”。
品茶,是茶者心灵的回归,心绪的调适,心情的享受,心田的沐浴。好茶悦人,好人悦茶,除了茶品宜人、茶性喜人,还要有美好的品茶心境。明人冯可宾在《岕茶笺》中为“心境”设定了四个要素:“一曰无事,二曰清静,三曰佳客,四曰会心”。此乃约茶欢悦之“四境”也!
所谓“无事”,意思是品茶者闲情逸致悠然自得,更显“无欲无求”心绪,即便不免心有牵记忧愁,亦可暂时放下挂念忧思,寻觅茶时休憩;
所谓“清静”,意思是不仅品茶环境清幽雅静,更需茶人心理情境宁静纯净,静心静气,心平神清,可心“天地之鉴,万物之镜”;
所谓“佳客”,意思是茶友相互知达知晓,知化知爱,知事知情,知性知行,知茶知理,得茶饮之趣,纳品茶之慧,乃知己知音也;
所谓“会心”,意思是品茶时宾朋家眷清心闲适,灵犀点通启迪良性,领览自然领会人生,感恩亲情感念友情,心领神会意融情汇。
每当“无事,清静,佳客,会心”汇聚茶时茶座,纵然难得作息觅茶歇,抑或“寒夜客来茶代酒”,以茶会友,“四境”交互,岂不悦乎!无论是春雨潇潇浴清明,夏荷水莲漾茗香,还是秋染一叶品丹桂,茶暖胸臆胜冬阳,只要日子有茶点缀,人生有茶陪伴,当令琼浆甘露滋心田,心境辉映润年轮。如此茶性灿灿,茶情奕奕,岂不“近者悦,远者来”!
自从神农采荼草,娥皇女英播君山,邛崃蒙顶育甘露,李白尝闻玉泉茶,杜甫秋风啜茗时,黄山云霭现毛峰,太湖琼岛碧螺春,武夷茶树披红袍,观音七泡有余馨……天赋灵草经天纬地,中国茶道“悦来已久”。积极探索茶饮茶食的保健功能,发挥荼草理疗潜能,拓宽茶艺康养之路,茶饮茶疗价值不断提升,悦来康态,锦上添花。
高手施茶,赏心悦目,欢心悦情。中国茶道的闪光之处在于,数千年来国人尤为崇尚饮茶美茶的精神追求。在茶人心中,茶之“悦来”是自然恩施上苍眷顾,是手艺物美灵杰托附,悦来生活情调岁月欢愉,悦来人生憧憬心界宽阔。在国人眼里,一叶一世界,一壶一世情,春来夏至秋期冬令,只有要茶,即刻喜上眉梢、悦上心来,笃信福缘随茶、茶欢欣悦,更念悦旧来新、来之不易,流连悦故来今、来者可追。中华自古出名茶,茶道从来恋悦来。茶颜悦色,茶香悦来,人茶相悦,心悦神怡——悦来色香味,悦来年月日,悦来你我他,悦来天地人!
我们在中国茶文化的长河中放步踏浪,抽象万茶并育、万象遂心之茶道真谛。和合,礼敬,养性,清流,悦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育的中国茶道精神价值体系,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揭示的中国茶道精神之动情美展。
三、中国茶道的定义阐述
我们的中国茶道思想之旅,开启逻辑导航系统,从探访中国茶道的“文化外延”起步,继而探寻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如此展开中国茶道思想的旅程,不仅领览中国茶道“精神内涵”融化生发的中国茶道“文化外延”之胜景,并且领悟中国茶道“文化外延”融汇酿育的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之要义,从而有效深化中国茶道的科学认识,诗韵升级中国茶道的文化解读。
撩开“中国茶道”的亮丽面纱,我们观察发现:中国茶道以“茶史,茶典,茶植,茶品,茶器,茶艺,茶礼”为文化脉络,以“和合,礼敬,养性,清流,悦来”为精神实质,是国人在得茶用茶、研茶事茶过程中施予思想情怀、工艺钩沉、价值功利、审美情趣而形成的经验心得、学理体系、民众风习和物美仪序,是人们关于茶的自然风物、制工技法、社会风尚、怡情品性之人文共识。
对于中国茶道文化外延——文化脉络的梳理,对于中国茶道精神内涵——精神实质的揭示,指引着我们在中国茶道园地里闲庭信步,采撷思想的芳华。随着中国茶道文化本体的科学考察工作接近尾声,我们要为中国茶道代言的冲动计上心头。
和合,礼敬,养性,清流,悦来,如此深入浅出的中国茶道精神秘制,犹如茶道五枚灵魂语言,言辞端庄,质朴纯贞,昵称“五言”,犹可信耳。
茶史,茶典,茶植,茶品,茶器,茶艺,茶礼,如此规模有序的中国茶道文化置景,犹如茶道七色方阵隆重出列,规律性地组成中国茶道文化序列,成律组合,律动壮观,昵称“七律”,亦可赞耳。
调遣“五言”茶思茶情,调集“七律”茶知茶识,中国茶道多么令人沉醉神往!借用中国古典文学经典格律诗词的名义,就以昵称“五言七律”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言吧——
让我们在“和合,礼敬,养性,清流,悦来”的精神索引下,感怀“茶史”,加载历史的景深,赋予中国茶道“民族文脉、传统源流”的基因;感佩“茶典”,搭载先人的学养,赋予中国茶道“学理丰厚、智慧传承”的底蕴;感恩“茶植”,厚载自然的馈赠,赋予中国茶道“敬畏天道、遵从地理”的虔诚;感戴“茶品”,盛载茶性的品质,赋予中国茶道“物华心智、珍叶通灵”的品性;感兴“茶具”,满载器物的功勋,赋予中国茶道“天工物语、智巧盎然”的喜兴;感悟“茶艺”,配载工艺的技能,赋予中国茶道“超然娱悦、抒情达意”的唯美;感颂“茶礼”,饱载文明的礼仪,赋予中国茶道“敦礼相待、惇信明义”的礼赞。华人世界全体茶友茶客茶师茶仙所有茶者的全部茶语茶言茶情茶意,融汇凝练成为“和合”之哲思,“礼敬”之仁义,“养性”之品格,“清流”之风骨,“悦来”之性情,锦绣镌刻在“中国茶道”的光辉旗帜上!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道法自然,格物致知,从中国茶道的客观本体出发,以科学文化的逻辑场景和缜密有序的逻辑思维透视聚焦中国茶道,阐扬中国茶道的学养内涵和人文外延,定制中国茶道的科学定义,促进构建传承历史底蕴、挥发时代气息、彪炳民族气质、激扬茶性品质的中国茶道学说,这是中国茶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也是当代中国茶学界面临的必然课题。
概论中国茶道——神游“文化外延”,育化“精神内涵”,定义中国茶道,谐情浪漫代言——茶润天道,道由心生。茶道之启,茶道之灵,茶道之盛,茶道之远,当数中华!
壮哉中华,美哉国茶!
免费领取养生资源、小吃配方,添加 微信:1670341237 备注:69养生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75971625.com/7345.html